宠文网
返回上一页

玉米

作者:毕飞宇

更新时间:2021-02-05

阅读第一章 直达底部

玉米全文阅读

毕飞宇的《玉米》是现代中篇小说创作中出现的十分难得的一篇佳作,赢得了人们的普遍喜爱。它通过讲述与权力得失紧密相关的乡村女孩玉米的命运,揭示出权力对人的命运的左右。
 在这本名为《玉米》的书中,我们看到的首先是“人”,令人难忘的人。姐姐玉米是宽阔的,她像鹰,她是王者,她属于白天,她的体内有浩浩荡荡的长风;而玉秀和玉秧属于夜晚,秘密的、暧昧的、交杂着恐惧和狂喜的夜晚……

三个人,三个女人,她们生长于田野,她们都梦想远方。但通向远方的路崎岖、艰险,三姐妹中玉秧走得最远,她的所到之处却是幽暗、逼仄的“洞穴”;在她们脚下和心中横亘着铁一般的生存极限,她们焦渴、破碎于干旱坚硬之地。
——通过对“极限”的探测,毕飞宇广博地处理了诸如历史、政治、权力、伦理、性别与性、城镇与乡村等等主题,所有这些主题如同血管在人类生活的肌肤下运行。对我们来说,读《玉米》是经验的苏醒和整理,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乡土和城镇、那时的日常情境在毕飞宇笔下精确地展开,绝对地具体,因确凿直抵本质。

如果说《青衣》是一次成功的“蜕变”,那么2001年的《玉米》仿佛就是一次“脱胎换骨”。
王家庄是毕飞宇建造的历史风景。如果说借助这一风景,他拥有了对历史的内在视景,那么,毕飞宇对于“文革”的书写,则显示了他对历史的理性认知。和大部分小说家关注文革的“激烈”相比,他关注“文革”的隐性影响。比如在《玉秧》里,你会看到“文革”深深渗入了魏向东等人的生活。不无调侃、讽刺的富于间离效果的讲述,显示了“文革”的“革命性”是如何进入一个“文革”参与者性行为过程的。这是“文革”思维对人们生活的侵入、是“文革”思维如何成为日常生活的深刻象喻
毕飞宇,男,1964年1月生,江苏兴化人。著名作家、南京大学教授、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。1987年毕业于扬州大学文学院(原 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),获文学学士学位,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小说创作,作品曾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。

《人民文学》主编李敬泽评论到,毕飞宇的《推拿》恰恰以很

小的切口入手,对盲人独特的生活有透彻、全面的把握。这部小说表现了尊严、爱、责任、欲望等人生的基本问题,所有人看了都会有所触动。被誉为写女性心理最好的男作家。

1、《哺乳期的女人》

2、冯牧文学奖(奖励作家)

3、三届小说月报奖(《哺乳期的女人》《青衣》《玉米》

4、两届小说选刊奖(《青衣》《玉米》)

5、首届中国小说学会奖(奖励作家《青衣》《玉米》)

6、两届鲁迅文学奖(《哺乳期的女人》《玉米》)

7、2009年,毕飞宇自愿放弃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小说家奖;

8、2011年3月,获第四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(《玉米》长篇)

9、2011年8月,长篇小说《推拿》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。

10、2014年3月毕飞宇的《苏北少年堂
返回顶部
本站推荐
“有些人你早该拉黑了”
迷途其未远
云上·柠檬香之爱惜谷
通稿2003
后半辈子,请珍惜这两种人
巴黎圣母院
明月照松枝
校园七怪谈
微信群聊背后的秘密,竟然是这样
古本竹书纪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