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73章 八大圣尊_中华帝国的衰落_宠文网
首页

第673章 八大圣尊

关灯 护眼    字体:

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




当然,袁世凯自己也意识到,背叛选民的总统不可能统一国家。他还发现,自己正在失去对北洋将领的控制。事实证明,他们的忠诚是短暂的。为了找到一个能永远保证国家统一及维持其统治的源泉,他选择了依赖旧的帝国模式。一位虽无疑是出于善意,却在政治上颇为轻率的美国教授向他提出建议,认为中国还没有做好接受民主的准备。因此,袁世凯决定披上他觊觎已久的尊贵外衣,于1915年秘密安排了一场“自发”的民众运动,宣告自己为新王朝的皇帝。

这一次,地方士绅们再也没有半点犹豫。袁世凯的复辟显得既滑稽又危险。滑稽是因为在精英们眼中,君主政体已经失去儒家意义;危险是因为对袁世凯来说,皇位依然有足够的号召力,帮助他统一全国。在这样的专政之下,各省会失去自治,军阀们也会失去独立性。因此,1915年至1916年冬,议会领袖和各省总督联合起来,反对袁世凯的称帝计划。由都督蔡锷领导、立宪主义者梁启超宣传的起义在西南爆发。随着各省陆续宣布反对君主制,袁世凯被迫放弃称帝计划,收起了为加冕准备的全套盛装。这次惨败让本就患上尿毒症的他一蹶不振,终于在1916年春抑郁而终。

袁世凯的失败并没有把士绅所领导的民主政治带到首都。梁启超之类的思想家既缺乏一个大众政党,也没有属于自己的军事力量。因此,他们只能成为北洋军阀们的顾问和幕后之人,助其不断争夺总统之位。有时,尤其是被不得人心的军阀拒绝时,他们的惊世才华的确能成为政治武器。但在军阀政治强有力的斗争中,这种武器实在太过无力。作为权力掮客的知识分子已经像明清时期的文人那样,拥有决定一位将领是否能成为皇帝的权力。如今是“武”统治“文”的时代,士绅对皇权的传统控制,已经随着失落的皇权一去不返了。

地方士绅也受地方军阀的压制。改革者们在过去十年里采取的策略虽然已经让他们投入将领麾下,但地方名流依然认为自己是军阀们不可或缺的社会中介。革命前的士绅通过连接政府和乡村社会,来确保自己在当地的主导地位。他们的家族不仅稳定了乡村,还赋予了他们一种非正式的父权制,以统治农民阶层。在明朝和清初的财政体制下,他们甚至减少了政府的农村收入。 217 然而,19世纪晚期,后来成为议会领袖的上层士绅们抛弃了乡村中国。他们通过打破禁忌,与下层士绅结盟,设立了一批新的农村税收,并创造出一批乡村税租经理人。后者的努力让上层士绅得以参与地方省会的政治。他们在那里找到了新的角色,成为立宪主义者、铁路投资人和现代学校资助人。很快,这些学校便教育中国的年轻人远离其祖先的世界。因此,新的城市精英失去了传统士绅严格的身份认证,开始看向外面的世界——上海、日本甚至更远的美国。此外,大学也开始培养新一代的工程师和律师。这种文化上的再定位让他们远离了曾经为其服务的乡村士绅和平民。后者发展成地主和高利贷者,并结成了联盟。五十年的收租和包租生活,让这个阶层完全不受之前的赞助人和保护者的伤害。如今,控制土地登记、保存税簿、管理地方自治局、将乡村民团变为私人武装欺压佃农、惩罚债务人的,正是这些经理人。这个心胸狭窄的阶层并没有乡绅的骄傲,个中成员不过是一群凌驾于农民之上、充满阶级仇恨的寄生虫。这些下层地主有朝一日需要共产主义者的庇护时,就会无须任何中介机构,直接求助于军阀。于是,被视为一个高潮的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士绅最后的演变和消亡。然而,作为一个开始,它到底预示了什么呢?一个共同的政治中心已经随着王朝的覆灭而消亡。中华帝国晚期有限的那段稳定时期,也被现代形式的斗争和阶级冲突取代。然而,1911年的革命者们认为,统一的局面很快会恢复,破旧之后便是树新。有了这一终极信仰,他们在传统意义上使用了“革命”一词,以示汉人得到回归的天命,即将再次成为自己的主人。

然而,如果真的有天命,那它到底应该属于哪个汉人呢?是主张被继承者蒋介石以颇为唯我的方式确定下来的“国父”孙中山,还是破坏共和的袁世凯和他的军阀们?是从长远来看,为了眼前利益违背了初衷的地方士绅,还是为了熟悉的勒税强租,放弃陌生政治世界的贪婪地主?

其实,旧秩序只留下一项完整的遗产,即对新秩序的承诺。帝国的天命曾是上天的恩赐,但用《尚书》中的话来说:“天视自我民视,天听自我民听。”混乱之中,一股新的潮流涌向北京。然而,还无人能为其命名。涌来的或许是无产阶级,或许是武装农民。要定义人民,并决定如何调动其力量,是未来革命的任务。直到迎来他们的时代,中国才能获得真正的统一,革命也才能延续永恒的天命。

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