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人做事有门道-第25节:第三章 虚怀若谷,戒骄戒躁(7)

字体大小:超大 中大 中小 超小

     
     
     
     
     
        他走到池畔,用手指了指水面说:"我不是已溺在水里了吗?"
     
        大家听了笑着说:
     
        "你真笨!那不是你,是你的影子,你看我们的影子不是也在水里吗?"
     
        他仍然一本正经地说:
     
        "你们也溺死在水中了,谁快来救救我们呀!"
     
        他又叫又跳,最后发狂而死。
     
      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如果过于固执,迷信错误的道理,而不知悔改,不但难以看清世界的真实面,甚至会误了自己的一生。
     
        我们必须明辨虚实,避免以虚代实而产生错误的看法。当爱因斯坦遭遇到问题时,在尚未了解真相以前,他从不轻易地下断言。
     
        一个贤明的人,绝不会摆出一副"凡事都懂"的姿态,他会在深思之后,再以谦虚的态度做下判断。
     
        □ 谦应为谦虚
     
        "良贾深藏若虚,君子盛德容貌若愚。"这是老子教诲孔子做人的道理。意思就是说善于做生意的商人,总是隐藏其宝货,不令人轻易见之,而君子之人,品德高尚,而容貌却显得愚笨。因此,谦虚在中国人看来既是一种策略,又是一种处世态度,更是一种美德。
     
        谦虚作为一种美德,懂得谦虚的人往往能得到别人的友善和关照,从而为将来事业的成功打下良好基础。
     
        谦虚作为一种处世态度,也是每个人走好人生之旅的必备态度。只有谦虚,才会不断地要求上进,才会妥善地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,才会使别人器重你,才能达到你所要的目的。谦虚也是一种廉价的人情投资,可以反而得到你平常所需要而得不到的回报。汉代的学士张良就是因为具备了谦虚的美德,善于用谦字铺路,所以得到了《太公兵法》,为日后发达铺平了道路。
     
        在中国人看来,谦虚的魅力是无穷的,在人际关系上作用巨大。在人际关系上,谦恭具有你意想不到的效果。
     
        谦应为谦虚,为一种以退为进的人生谋略。古人称:"鹤立(又鸟)群,可谓超然无侣矣,然进而观于大海之鹏,则渺然自小,又进而求之九霄之凤,则巍乎莫及。"在做学问时,只要以谦字铺路,你就会在人际关系上做到游刃有余,将来才会对自己、对社会尽到责任,也一定会有所作为、有所成功。
     
        有些人的谦虚多少有些虚伪成分,因为他是一种谋求同情和请求帮助的方法。谦虚的人将自己的野心藏起来,将自己的欲望隐化去,正如一个富足的人手持大碗身着破衣向人乞讨一样。谦虚的人也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,一方面,欲求利益而又不能公开争权,另一方面还要争取一个不计名利的好名声,这两种对立的人生需求构成了人格中的两个方面,而正是由于两重性格的存在,有些人的谦虚品质便有了无限的外延,以至虚伪。假设你的公司招聘一名女秘书,你问应考人"是否有丰富的社会阅历",她说:"我经验不足,还要锻炼提高。"那么你就弄不清她究竟是真的阅历不足还是一种谦虚的姿态,但无论是哪一种你都会觉得很受用,因为她给你了一种弱者的态度,她让你觉得你有责任帮助她。
     
        谦虚是为了体现一种广泛的品德,同时又能使自己获得一种容易受到同情的人际地位。长期的道德压迫和人身管制使中国人养成了憎恨强者、同情弱者的思维定势,这也是一种逆反心理。假设有两个人发生冲突,围观者支持哪一方呢?要这样决定:看两者身份而同情低贱的;看两人的年龄而同情年老(或年幼)的;看两人的性别而同情女的;看两人的态度而同情胆小的;若有一方哭起来,那必定得到广泛同情而无疑。
     
        中国有句古语"枪打出头鸟",中国的古训也说"谦受益,满招损",这里"打出头鸟"和"损"人者都是那些有能力扶植和打击别人的人。在中国社会中你如果不谦虚就会遭到别人的嫉妒,群起而攻者有之,暗地中损人者有之,所以说"木秀于林,风必摧之","直木先伐,甘井先竭","山突起则丘陵妒"。锋芒露尽,就要"先竭",被"先伐"。尤其是中国社会,更是如此。有多少人因才华出众或遭贬,或丢命。汉代杨修就是因"满"而招损,因"秀"而招"摧"的典型。
     
     
     
     
     
     
上一章目录下一章